职业病岗位界定和分级管理——粉尘
接上一篇的《噪声岗位的界定和分级》,这一次就谈粉尘吧。
一、粉尘一些基础知识
粉尘是气溶胶的一种,是指能够较长时间悬浮在空气中的固体微粒。细微的颗粒能够穿过呼吸道的重重防御,到达肺部甚至呼吸的最小单元——肺泡。这肺泡有丰富的毛细血管,是氧和二氧化碳交换的场所。如果气体或者粉尘有毒,将直接进入血液循环到身体的每个角落,而且粉尘的累积,将造成阻塞,性变。从而引发各种尘肺病。
公众对尘肺病的认识,很多都是来源于一个叫张海超的尘肺病患者,为了诊断为尘肺病获得工伤保险的赔付,做出了“开胸验肺”的壮举。也直接导致《职业 病防治法》与诊断相应条款的修订。
尘肺病作为职业病发病占比最大的一个大类,一直以来都居高不下,曾经一度达到 90% 甚至 以上。随着《职业病防治法》的修订以及高压状态,和大众对职业病危害的认识,这几年比例逐步下滑,根据 2023 年职业病的统计(如下图),尘肺病占所有职业病中占比达到67%,而且总数量有 8051 例,仍然非常严峻。
数据来源:
是否属于接触粉尘的岗位,我国的相应的法律法规和标准都是笼统的概括为:接触生产性粉尘的岗位的作业岗位。并没有说接触多少浓度属于接触粉尘岗位,但作为长期从事这个行业的EHSer 们,总会希望有个可以量化的数据。这样才可以去辨别哪个岗位,对应需要管理到什么水平。
根据 GBZ 2.1-2019 《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1部分:化学有害因素》
3.1
化学有害因素 chemical hazardous agents
本部分所称化学有害因素包括工作场所存在或产生的化学物质、粉尘及生物因素。
把粉尘的有害因素归在“化学有害因素”中,所以在没有特别说明的情况下,我们也可以按化学有害因素的规则进行识别。但按照分级的标准,它又是独立的一个标准。所以,我们要结合起来去分级(包括界定)。
二、生产性粉尘职业病危害作业分级
1. 准备工作
- 准备好对应的工艺文件,现场的情况,防护措施以及近年来体检的结果
- 间隔一个月以上的连续 3 次的粉尘检测
2. 分级
第一种情况:如果间隔一个月以上连续 3 次的粉尘检测都没有超标,而且没有尘肺病患者的可以直接确定为 0 级——相对无害作业。
如果不是,则需要进行对应的计算。
式中:
G ——分级指数
WM——粉尘游离二氧化硅含量的权重数
WB——工作场所粉尘职业接触比值的权重数
WL——劳动者体力劳动强度的权重数
他们的取值 和计算方式如下:
WM的取值,查询检测报告或物质的 MSDS中 SiO2的含量。
游离 SiO2含量 (M),% | 权重数 WM |
---|---|
M<10 | 1 |
10≤M≤50 | 2 |
50<M≤80 | 4 |
M>80 | 6 |
石棉和石棉纤维,木尘等 GBZ 2.1 标识为 G1(人类致癌物)的粉尘,WM取值 6
WB是接触比值权重数,其中 B 是接触比值,计算如下:
式中:
CTWA是工作场所生产型粉尘的8h 时间加权浓度的实测数,多测检测不一致时,取最大值。
PC-TWA——工作场所该粉尘的接触限值。
根据计算结果 B,接触比值权重取值如下:
接触比值(B) | 权重数(WB) |
---|---|
B<1 | 0 |
1≤B≤2 | 1 |
B>2 | 取 B 值 |
体力劳动强度分级和权重数(WL)取值如下:
体力劳动强度级别 | 有专门的标准,但可参考职业描述 | 权重数(WL) |
---|---|---|
Ⅰ(轻) | 坐姿:手工作业或腿的轻度活动;立姿:操作一起,控制、查看设备,上臂用力为主的装配工作 | 1.0 |
Ⅱ(中) | 手和臂持续动作(如锯木头等);臂和腿的工作(如卡车,拖拉机或建筑设备等非运输设备操作;臂和躯干的工作(如锻造,风动工具操作,粉刷,间断搬运中等重物) | 1.5 |
Ⅲ(重) | 臂和躯干负荷工作(如搬重物,铲,锤锻,刨床,挖掘等) | 2.0 |
Ⅳ(极重) | 大强度的挖掘、搬运、快到极限节律的极强活动 | 2.5 |
3.最终得出 分级指数G,按以下结果分级和管理原则如下:
分级指数 G | 作业危害级别 | 管理原则和行动 |
---|---|---|
0 | 0 级(相对无害作业) | 不会产生明显的影响,保持作业方式和防护措施 |
0<G≤6 | Ⅰ 级(轻度危害作业) | 可能对劳动者健康存在不良影响。应改善工作环境,减低实际接触水平,设置危害级防护标志,培训,健康监护,定期监测等行动 |
6<G ≤16 | Ⅱ 级(中度危害作业) | 很可能造成健康伤害。以上措施+采取纠正和管理措施,降低劳动者实际粉尘接触水平 |
>16 | Ⅲ 级(高度危害作业) | 极有可能造成严重健康损害。应立即整改,作业点设置危害和防护的明确标志,PPE(需验证实际接触水平达到标准)。体检。整改完成后重新评价和分级。 |
==同时可以得出以下结论==
当粉尘不超标时,WB=0,所以,其他的不管多高,都是 0 级。也就是可以认为保持维持现状即可。
但我们又不能直接就判断不是粉尘岗位。所以, 我们还是需要去判断这是否属于粉尘岗位。
三、如何界定是否属于粉尘岗位
这不是法规强制的内容。对上面的一些信息进行补充和完善。供参考!
职业病危害因素的职业接触限值 (OELs) 通常基于 95%的可信度,即在规定限值下,95%的暴露人群不太可能发生不良健康影响。这些限值通常是基于科学研究的健康风险评估,并综合考虑以下几个因素:
- 流行病学和毒理学研究:收集长期的流行病学数据和动物实验研究,以确定不同浓度下对健康的潜在影响,并找出健康效应的阈值。
- 不确定性系数:由于个体对有害物质的敏感性存在差异,研究结果中通常会加入不确定性系数,确保覆盖大多数人群。
- 健 康影响阈值:在确定具体浓度时,会使用95%的可信区间,使绝大多数人(通常为95%)在长期接触限值以下不会产生严重健康影响。
- 专家委员会的评估:如ACGIH的TLV、OSHA的PEL和WHO的AQG等,通常由专业委员会评估和审查,以确保限值足够保守,涵盖多种人群特征和工作环境差异。
所以,职业接触限值通常是基于健康数据的95%可信水平,旨在为绝大多数暴露于该环境中的工人提供安全保障。
同时结合GBZ 2.1-2019 中的关于行动水平和分类控制。和粉尘本身的危害程度。建议按以下进行界定。
- 重点粉尘——GBZ 2.1 标注G1(致癌物),含 SiO2和致敏的粉尘,按职业接触限值 —— OELs 的 10% 作为行动水平,超过的,提供监测,PPE,告知和健康监护。如果检测下限高于 10% 的 OELs,则以检出下限为准。
- 其他粉尘:按 50% 的 OELs 为行动水平。
这样,既可以满足法律法规的标准,也考虑了风险(至少是 99% 的可信水平了),同时,也不会给 企业造成极大的压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