听力损失:噪声和化学品
关键信息
-
听力损失与多种因素相关
-
职业性噪声聋是永久性的,但是可以预防
-
噪声不仅仅对听力系统有害,还会影响心脑血管系统,最终影响到个人健康,生活质量以及工作。
重要事实
- 到2050年,预计将近25亿人有某种 程度的听力损失,至少7亿人需要听力康复。
- 不安全的用耳习惯使超过10亿青年面临永久性听力损失风险,而这本可避免。
- 只需每人每年不到1.40美元的额外投资,就能在全球范围内扩大耳和听力保健服务。
- 在10年时间里,每投入1美元,就可以获得近16美元回报。
——来源于世界卫生组织
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显示:全世界人口的5%以上,即4.3亿人,需要康复治疗,以解决他们的残疾性听力损失(包括3400万儿童)。据估计,到2050年,将有超过7亿人,即十分之一人口,发生残疾性听力损失。
听力的损失可能是暂时的,但发展到一定程度(这个远比我们想象中会早一点,不打招呼的)就变成永久性的。但幸运的是,绝大部分听力的损失都是可以避免和预防的。
生命周期的听力影响
从一个人生命周期甚至跨生命周期(遗传)都会对听力造成影响,但先天的影响能够施加影响(干预)比较困难,我们需要特别注重后天的保护。
以上图来自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《世界听力报告》
全生命周期的影响因素,包括:
- 耳垢阻塞
- 耳部或头部受伤
- 巨大的噪声/声音
- 耳毒性药物
- 与工作相关的耳毒性化学物质
- 营养不良
- 病毒感染和其他耳部疾病
- 迟发性或进行性遗传性听力损失
与工作相关的一般包括噪声的影响以及化学品的影响(与工作相关的耳毒性化学物质)。
听力损失的影响
如果以上问题得不到解决,就会导致听力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失。包括:
- 交流和语言障碍→社交孤立、孤独——没人愿意在费劲的跟别人沟通;
- 认知能力下降——因为得不到或者少得到声音带来的信息;
- 安全问题——因为听不到或者听不清一些报警信号(如消防警报,汽车鸣笛)等;
- 心理问题——听力不好的人更容易活在自己的世界;
- 就业问题——一些较体面的工作或者收入高的工作,可能会通过听力测试来筛选人。
📝总结:听力是人类获取外部信息的重要途径,从现在开始,必须保护好它。